海廢減塑,我們能做的比想像中更多

離島生活
活動花絮
Dec 29, 2023
夏季芙蓉澳受南風及洋流影響,經常在沙灘上可見大量垃圾與汙染源,「淨灘」不只是將廢棄物移除,更需要我們從源頭減量,減少海廢的產生。 你真的了解海廢嗎? 面對這些擱淺的海廢,2021年夏季西尾半島和馬祖青年發展協會共同主辦「撿減芙蓉澳」淨灘活動,邀請海湧工作室用多元方式讓大家了解多樣的淨灘行動、有趣的海廢改造,以及減塑行動的推廣與創新。

夏季芙蓉澳受南風及洋流影響,經常在沙灘上可見大量垃圾與汙染源,「淨灘」不只是將廢棄物移除,更需要我們從源頭減量,減少海廢的產生。

你真的了解海廢嗎?

面對這些擱淺的海廢,2021年夏季西尾半島和馬祖青年發展協會共同主辦「撿減芙蓉澳」淨灘活動,邀請海湧工作室用多元方式讓大家了解多樣的淨灘行動、有趣的海廢改造,以及減塑行動的推廣與創新。

在淨灘前,海湧工作室講解海廢的分類與基本常識,像塑膠瓶、玻璃瓶、金屬和一般垃圾需區分、垃圾袋裝滿才換以及哪些海廢是能自然分解無須撿拾,聽講當下不覺得困難,然而到海邊實際操作發現有許多困惑,殘缺保特瓶、骯髒玻璃罐、罐頭金屬片,到底屬於回收還是一般垃圾,幸好講師在一旁「口頭」分類,才不至於出差錯。

一個半小時的淨灘過程,大家動手撿拾也動口攀談,參加者有許多熟識面孔,彼此更新疫情帶來的近況:有感嘆體力越來越差的年輕人們,蹲到腳麻便直接坐在沙灘上,還有聞到腐爛水味在旁閉氣後大聲分享的朋友,以及努力挖埋在沙裡的破碎漁網三人組,大家拼命又狼狽的模樣,有著汗水滴落後的暢快過癮。

南風吹拂,芙蓉澳口堆滿海漂垃圾。

沒有任何東西,是為了成為垃圾而誕生

淨灘結束後,回到西尾,講師再與我們分享回收率超過95%的台灣,為什麼在各個沙灘仍舊看見大量的塑膠瓶?「浪費」是所有問題的根本,為了追求更便利、更快速的生活,我們拋棄能夠重複使用的塑膠袋,拿取多餘的免洗餐具,我們有時認為做好回收、丟到垃圾桶的垃圾都能被妥善處理,但事實上我們對於這些「無法自然分解」的物品,並沒有更好的方式來降低對地球的危害,經過此次課程,或許我們還沒辦法馬上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,但減少浪費的信念開始在心中生根,有天他會影響我們選擇的依據、生活的方式,甚至能夠成為所有人「知道並且做到」的社會法則。

當天淨灘出超過幾百斤的垃圾們。

南風來臨,海廢入境

隨著南風增強,南竿西半邊的澳口越來越多海廢擱淺在沙灘上,這些海廢影響美觀,也阻礙養殖業者作業。2022年夏季,我們以「西境海廢調查」再次發起淨灘活動,這次邀請長期參與海廢議題的顏寧,帶領大家走訪科蹄澳、芙蓉澳,採集沿岸不同種類海廢,分析馬祖海廢組成,最後將撿拾成果製成澳口的海廢解說牌,讓在地人、遊客在澳口駐足時,能重新認識島嶼的海洋永續及環境議題。

在前往澳口前講師顏寧先和大家介紹海廢如何而來,主要的海廢類型以及海廢對於環境、生態所帶來的影響,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海廢的流向真正關鍵在於風,所以澳口朝向就決定了海廢多寡,像是台灣以東北季風最為強勁,全台海廢一半以上都堆積在面東北的灣澳中。

採集、尋寶、分類,西境的海廢圖

了解海廢知識後大家便到神祕夫人澳尋寶,有人蒐集各樣鞋類進行調查,也有人撿拾像神奇寶貝球的漁業用具,而最荒謬的莫過於沙灘上的骨頭,撿到一根時還覺得有趣,是不是有人吃剩的,等到第二根、第三根慢慢出現後,沙灘瞬間變「考骨遺址」,我們開始害怕挖出完整的形體。

講師顏寧用美工刀就輕鬆把沉石割下。

當所有人撿寶完後,我們在芙蓉澳口分析海廢內容並分類,根據撿拾到的海廢大致可分成生活、醫療、漁業、骨頭和鞋子(還有一顆海漂種子),隔天在排列過程中每個人各司其職,有人寫字、有人釘板、有人上保麗龍膠,意外吸引遊客駐足,而一起共同製作的海廢解說牌,不論颳風下雨,都戍守在芙蓉澳口旁,提醒守護大海的責任。

西尾廚師還要在開店前幫忙寫招牌。
小型海廢用保麗龍膠固定,中型的有些需要鑽洞鎖螺絲。
上板、完成!

在成為海廢之前的馬祖海廢展

對於海廢有更深的了解後,到海邊看見常見的玻璃、塑膠、浮具,會忍不住想馬祖因海而起、依海而生,即便垃圾並非我們製造,但海廢是島嶼躲不開也逃不了的議題,於是2022秋季展覽以「在成為海廢以前」為主題,展出各澳口的廢棄物並將透過「琥珀糖交換」活動,邀請旅人們一同為淨灘盡一份心力!

馬祖常見海廢:海麻將、破碗

馬祖因風向關係,經常收到來自對岸的祝福,例如農夫水、瓶蓋、拖鞋、麵包等,被沖刷到沙灘上的海廢千奇百怪,其中有款引起各地蒐集熱潮的就是「海麻將」,澎湖、南臺灣等淨灘團隊都曾見過海麻將的身影,大家也在等一個胡牌的機會,而西尾半島在南竿陸陸續續撿了兩年也不超過10個,為了海廢展,特地和東莒大浦的夥伴借海麻將/象棋 供遊客參觀。

除了海麻將,其中常見但又不甚了解的是食器,以前在芙蓉澳看到殘破陶碗時,大哥都會說:「那是林義和用過的喔!」我們半信半疑,直到2022年認識對器皿很有研究的島友,開始分析海邊的食器,有些是久遠的宋元時期,有些是清朝出品,又可依據碗內釉的破損程度推斷是大戶人家還是一般家庭所使用,雖然它們距今超過100年,但除非是保存完整的海漂食器,不然都不值錢。

圖中最上方的碎片表面泛青,初估是宋元時期,第二至第四皆為清朝出品,由上至下為舊至新排列。

海廢的第二人生

而流浪在外的海廢,除了成為堆積如山的垃圾,還有一群默默努力的人們,致力使用回收、廢棄的材料創作,賦予他們第二人生,像是2021年來駐村的藝術家倪苑茹以海玻璃、回收銀再造成飾品,或是2022年國際藝術島使用章魚籠、漂流木等製成島塑椅的不廢跨村實驗室,以及利用乾淨塑膠袋製作各樣小包地放客煉金術,不只賦予海廢再生的機會,也是讓大家看見垃圾的更多可能性。

一個動作,就能為海洋盡一份心力

為了讓大家能參與海廢議題,我們發起只要淨灘撿拾五個寶特瓶,就能兌換 #三款琥珀糖的小活動。琥珀糖皆由西尾手工製作,因琥珀糖外觀如海玻璃一般,顏色上便選擇海玻璃常見的咖啡色和綠色,咖啡色即是咖啡口味,而綠色則是奇異果口味,另一款紅色則由洛神花製作而成。而這樣的活動也意外得到許多人的回應:「偶然經過想把地球變得更好」、「謝謝你們對海洋環境的保護」、「美麗海洋不該讓垃圾漂洋」、「垃圾減量,讓世界的海洋永遠耀眼」便利生活讓我們習以為常,有時會忘記每個小小舉動都牽連著地球,我們都能為海洋盡一份心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