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動花絮
海廢減塑,我們能做的比想像中更多
夏季芙蓉澳受南風及洋流影響,經常在沙灘上可見大量垃圾與汙染源,「淨灘」不只是將廢棄物移除,更需要我們從源頭減量,減少海廢的產生。 你真的了解海廢嗎? 面對這些擱淺的海廢,2021年夏季西尾半島和馬祖青年發展協會共同主辦「撿減芙蓉澳」淨灘活動,邀請海湧工作室用多元方式讓大家了解多樣的淨灘行動、有趣的海廢改造,以及減塑行動的推廣與創新。
芙蓉澳因長期養殖淡菜、牡蠣,沙灘上可見各樣的螺貝們,這些殼類除了成為裝飾物,也能和砂石磨碎、混合成為環保塗料,但源源不絕的廢棄物在澳口生長,總會想:「它們還能做什麼?」
芙蓉澳因長期養殖淡菜、牡蠣,沙灘上可見各樣的螺貝們,這些殼類除了成為裝飾物,也能和砂石磨碎、混合成為環保塗料,但源源不絕的廢棄物在澳口生長,總會想:「它們還能做什麼?」
為了開發更多可能性,2022年九月西尾半島邀請擅於異質編織、再生創作的藝術家楊芳宜與林資芬,以章魚籠、廢棄漁網、貝殼等多元媒材編織屬於芙蓉澳的一隅風景。在將近20天的駐島創作期間,遊客、島民皆可自由參與創作,那時島上正好有其他藝術家到西尾交流,甚至芙蓉澳海保署的夥伴,也前往體驗,而芳宜和資芬住宿的房東花姐也前來捧場。
駐島期間,芳宜和資芬以編織為工法、以海洋文化為創作脈絡,量身打造出兩件作品:FLOW旗和淡菜椅。
FLOW旗是搭配「FLOW島西澳祭」系列活動,希望將活動LOGO製成旗幟。前期藝術家們先將logo投影在網上描繪輪廓。
並將撿拾的海廢依據顏色分類,接下來參與者可以選擇想要編織的海廢,透過整理好的回收電線將其固定在旗幟上,當大致形狀填滿後,藝術家再用針線填滿細節。FLOW旗有趣的部分在於旗幟上的所有海廢都由參與者主導,像是中間落日的橘色拖鞋(池大哥擁有同款)、下方的牙刷和漁業用品,都能看見大家的創意和編排,即便不會編織的旅人,也能輕鬆體驗創作的樂趣。
超級放大版的淡菜椅是用章魚籠作為主要架構,透過金屬線勾勒淡菜輪廓,再將海廢泡棉材切成適合大小,像拼圖一樣拼湊出形狀,再以編織、縫製手法固定,做成椅子主體,因為編織需要硬結構的支撐,所以塑形時要花費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,才能讓泡棉呈現流暢的圓弧形。
而表面的淡菜殼是將海廢漁網、回收工業布條一條一條編織在金屬線上,呈現淡菜殼的紋路,因材料使用漁網,所以有很多前置作業:採集、清洗、晾曬、拆解,拆解又依漁網編織類型而有所差異,網孔大的是用編的,需要使用老虎鉗拆開成一小段,而網孔小的可以使用電動裁刀剪成成條狀。
處理完以上工作後才正式進入到編織程序,經過重複又漫長的編織後,最後加上小豆蟹、藤壺、足絲,巨大的淡菜椅就完成啦!原本藝術家是想把淡菜殼和椅子主體編織在一起,但看到大家極度喜愛把淡菜殼往背上背,便在殼內加了兩條網繩背帶,讓體驗者能更輕鬆的化身淡菜精!
一般人對於海廢總是避而遠之,但在藝術家眼裡,他們是會發光的創作媒材,回收站、海廢區是他們的百貨公司,面對完好無缺的素材們會像失心瘋一樣,拼命打包帶走,亮晶晶的眼神總能看穿垃圾般的外表,擁抱還存有的功能意義,「遠古時期所有用品都需要靠雙手製作,工業生產技術發達後,人們省了時間、換到便利,大量垃圾也隨之快速產生。也許編織在現代生活中,就是一種用時間與體力,向過往凡事親力親為的生活方式,進行的日常弔念吧!」駐島期間西尾和藝術家們一起在芙蓉澳生活,他們體驗著海島的規律,而我們感受日常轉換為藝術的過程,彼此激盪、交換,讓芙蓉澳在日復日的運轉中,長出了不同面貌。
■ 特別感謝環資局及志剛環保清潔公司的大力支持,讓我們能盡情使用這些海廢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