採集山海物產,共煮在地午膳時光:西尾,謝甭

離島生活
活動花絮
Jan 28, 2024
謝甭(sieh puong),為馬祖話「吃飯」,西尾,則是四維舊名,位於馬祖南竿最西邊的聚落—四維,自民國初年由海上梟雄林義和開啟海上貿易及澳口補給,商業往來絡繹不絕,爾後國民政府遷台,水產試驗所於芙蓉澳設立,著手海洋調查、培苗等養殖作業。轉眼數十年過去,聚落仍維持農家氛圍,隨處可見島民忙著堆肥、翻土、種菜、養鴨,甚至能在廟前廣場看見曬昆布、酒糟景象;而芙蓉澳以水產試驗所為基礎,成為南竿最大的淡菜、牡蠣養殖區,每到夏季總能看見大哥扛著淡菜上岸,清理淡菜的敲打聲,伴隨著夕陽餘暉直到夜深。

從食物採集,了解地方日常

謝甭(sieh puong),為馬祖話「吃飯」,西尾,則是四維舊名,位於馬祖南竿最西邊的聚落—四維,自民國初年由海上梟雄林義和開啟海上貿易及澳口補給,商業往來絡繹不絕,爾後國民政府遷台,水產試驗所於芙蓉澳設立,著手海洋調查、培苗等養殖作業。轉眼數十年過去,聚落仍維持農家氛圍,隨處可見島民忙著堆肥、翻土、種菜、養鴨,甚至能在廟前廣場看見曬昆布、酒糟景象;而芙蓉澳以水產試驗所為基礎,成為南竿最大的淡菜、牡蠣養殖區,每到夏季總能看見大哥扛著淡菜上岸,清理淡菜的敲打聲,伴隨著夕陽餘暉直到夜深。

養殖大哥們除了養殖淡菜,還需要定期整理魚網、浮球等作業。

相對其他熱鬧聚落,四維彷若自給自足的小漁村,以魚路古道串起起芙蓉澳海產與村落物產,展現根植於自然的生活面貌。「西尾,謝甭」活動以食為媒介,走訪養殖業者、在地居民孕育的地方物產,經由島民帶領採集和烹調了解過去馬祖的保存、料理方式,透過低干擾的創新遊程,推動生產與生活結合的生態旅遊,走出深度觀光的永續路線。

四維村中間為下凹谷地,村民們種青菜、養雞養鴨。

陰雨下的團結一心

接連一星期的雨霧天氣,讓戶外活動變得困難重重,儘管如此,也無法阻擋西尾的決心!「西尾,謝甭」在風雨中揭開序幕,一路上每個人舉起雨傘、穿著雨衣,在滂沱大雨中行著魚路古道,從芙蓉澳挑起淡菜、昆布至四維聚落,彷彿化身民國初年的島民,沿著澳口稜線滿載一日的辛勤。抵達四維村辦後,我們兵分二路,一群人先處理魚獲、照顧小孩,另一群拜訪聚落居民、獲取物資。

在大雨中,眾人沿著魚路古道從芙蓉澳前往四維村。

聚落裡的空心菜、高麗菜由劉老村長的老婆—木嬌婆婆所栽種,面對吃過看過但沒採過的食材,一時之間不知從何下手,幸好參與者們知識充足,有的在上頭指揮,有的拿起隨身小剪刀示範,幾人分工協力終於把青菜們安頓好,原本擔心下雨天會打壞興致,降低參與意願,沒想到大家全神貫注在各樣實作之中,我們笑說好像在拍實境節目,親自體驗居民的生活日常。

眾人烹飪,村民作客

經過半小時的走訪購買,我們回到村辦後開始處理食材。過去村辦鮮少使用,場勘時發現裡面有廚房、按摩椅、餐桌等器材,馬上詢問劉老村長能否作為活動使用,老村長答應後,西尾夥伴連忙整理、清潔、打掃,讓閒置空間成為了眾人休憩、用餐的場域。

整理閒置空間時,老村長帶著婆婆來看我們,還順道送了自己種的高麗菜。

而此次的謝甭菜單有:淡菜紅糟炊飯、老酒煎蛋、炒青菜、昆布關東煮、老酒桑葚氣泡飲和地瓜餃,四大廚師帶領大家穿梭廚房和休憩區,為了增加難度,地瓜餃我們只準備材料,讓大家親手包,途中發現缺少太白粉,還跑去老村長借。在香氣、火氣、熱氣中,大家聊著記憶中馬祖菜,一道道美味佳餚澎湃上桌,吃飽飯的劉老村長還特地前來捧場,而池大哥也帶著兩個小幫手一同共餐。

雙手並用,大火快炒高麗菜!

大雨打亂原定的走訪行程,但看著大家滿足神情、熱絡閒聊,塞滿人氣的村辦好像重獲新生,保有寧靜生活感的四維聚落,沒有非看不可的旅遊景點,沒有小吃林立、攤商聚集的熱鬧,但西尾夕照、山海景致以及聚落孕育的生活感,是琳瑯滿目的景點中難得可貴的自然樸實。

「西尾,謝甭」特別感謝:
池大哥      提供新鮮昆布、淡菜
王大哥      提供乾昆布、土雞蛋
劉老村長    提供老酒、紅糟、太白粉、蔬菜及場地協助
林義和工坊  提供紅糟老酒
地瓜餃婆婆  提供地瓜餃材料
露露雜貨行  提供在地導覽、桑葚及活動協助